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物理学院团委积极响应校团委“一新、两点、四融、三走、五青春”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构建要求,2025年暑期共派出16支队伍、120余名青年学子奔赴基层一线,围绕“青春岗位建功”“青春红色筑梦”“青春科创报国”“青春力行担当”等内容开展组团实践。
其中,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戎光映海,古今国防”实践团等4支队伍入选校级实践专项;“格物致理”2025年CUPT课题创新研究与实践团队在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取得我院近年来最好成绩。

深耕理论宣讲与红色基因传承。山东大学物理学院赴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调研团于2025年暑期聚焦红色精神传承,奔赴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深入系统学习渡江战役总前委和华东局旧址的历史背景、讲解要点,聚焦史实讲解与理论宣讲开展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将实践首日的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宣讲内容,不断打磨讲解词、钻研引导路线,力求透过史料记载与文物陈列,用生动言语全面还原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为到访团队讲好合肥渡江战役的红色故事。该实践团先后为南京工业大学、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等院校,中裕科技、浦发银行合肥分行、海慧教育、安徽江汽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红色故事宣讲。
“红星照耀,青春红途”实践团成员赴鲁、贵、辽、桂、川等5省7市分散开展寻访活动,学习并分享当地革命先辈红色故事,累计在物说新语等公众号投稿3篇,各类社交平台推文发布5篇,浏览量总计5000余次;“鲁韵红魂”赴济南市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关于建党精神的实践团成员循着王尽美、邓恩铭等山东地区革命前辈足迹,结合纪念馆史料记载与实地考察情况,撰写了题为《解码齐鲁星火:关于山东建党精神的地域实践》的实践报告。

聚焦乡村振兴与科创报国实践。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梁王新声”赴济南历城文化振兴团队以“寻乡:看新城如何留住乡愁”为题,深入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梁王新城,于白泉湿地公园、纸房村民俗文化馆等地开展乡村生态建设与发展的基层调研。队员们跟随村民,顶着烈日穿行于田间地头,通过触碰历史文物,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者张增良老师深入访谈,深刻体悟到“一村三代人”的乡村文化延续既离不开乡愁链接,更离不开新时代青年的潜心传承与扎根实干。
“萤火聊原”“聊唱青春”两支社会实践队组团走入山东省聊城市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五圣村开展支教活动,通过与聊城市东昌府区蒲公英志愿者协会、爱心妈妈小屋合作,先后打造“国防教育进课堂”和“栀子花小课堂——女性生理健康分享”等特色课程。“生物课上没有课本,老师就在黑板上手绘显微镜”,“做错了没关系呀,我们可以再来一遍”。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在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上开展学业帮扶,每一个红笔圈画的印记都化作这个暑期实践队员们与乡村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动注脚。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格物致理”2025年CUPT课题创新研究与实践团队、“晶彩折射Crystal”晶体双折射课题研究与实践团队、“光映微距”科创艺术团等6支实践团队围绕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融会贯通书本理论与实验操作,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向转化,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育敢想敢为的科创意识。其中,“格物致理”2025年CUPT课题创新研究与实践团队围绕“拉托拉托”背后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尺子加农炮”“声音灭火”三个课题展开研究。团队成员钻研文献、构建模型,利用高速摄像机捕捉碰撞数据,在反复实验中磨砺心智,在试错中锤炼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的本领,培育起善于沟通协作、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着力职业素养与竞争能力提升。山东大学物理学院赴济南市山大社区志愿团坚守“以德育心、德育先行”的原则,走入山大社区开展一系列“涵养优秀职业品德”的志愿服务活动。依托校院两级社会实践基地,实践队成员深入社区1469户,通过张贴海报、分发宣传手册、开展反诈与政策宣讲等方式,将知识科普至整个社区;为减轻双职工家庭课业辅导压力,设立社区托管班,为社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和课余兴趣指导;多次探访社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为弱势群体送去卫生清扫、交流陪伴等生活帮助。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戎光映海,古今国防”实践团、“薪火寻踪”革命研学实践队两支实践队秉持“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原则,先后前往山东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临沂,安徽合肥等2省6市7地开展形制记录和历史背景考证。队员们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实地走访等方法,对“大兴调查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后续课题研究奠定了质性与量化研究的实践基础。
下一步,物理学院团委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校“双一流”事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需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院地联动,引导和帮助物院学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真问题、创造新成果,在“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的道路上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