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5日,由物理学院主办的“第二届物理文化节”重磅活动——“中科院高能所前沿报告会”在中心校区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特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七位专家学者,围绕高能物理中微子实验研究、前沿技术、重大科学装置、宇宙探索及人才培养等主题展开深度分享,吸引了院内师生近200人参与。
4月24日,应物理学院吴群教授邀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曹俊在理综楼313教室作题为《地下七百米仰望星空》的学术报告。报告聚焦中微子研究的重大科学意义与前沿进展。曹俊研究员回顾了中微子振荡现象的发现历程,并展望了国际下一代中微子实验的发展方向,重点介绍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重大贡献--包括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2012年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以及下一代旗舰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胜森在题为《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简介》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实验物理中心的科研架构、核心研究方向及近年粒子物理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彰显我国在高能实验物理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器中心研究员王逗以《从BEPC到CEPC》为主题,回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的历史贡献,并展望未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科学目标,呈现我国粒子加速器技术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中科院高能所副研究员李骢聚焦《“世纪之谜”——宇宙线起源》,通过前沿数据与案例解析宇宙线研究的核心难题,引发听众对宇宙高能粒子起源的深层思考。特聘青年研究员杨福桂在《先进同步辐射光源与应用物理前沿》中,深入剖析同步辐射光源在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革新应用,凸显大科学装置对跨学科研究的核心价值。王英杰特聘青年研究员结合临床实例,于《核成像技术及应用》报告中展示高能物理技术与生命健康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生教育处陈红珍老师则详细解读高能所人才培养体系与学科优势,为青年学子投身科研提供明确指引。
本次前沿报告会作为山东大学第二届物理文化节的重要学术活动,是学院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平台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不仅为学院师生搭建了与顶尖科研机构对话的桥梁,更通过科学家们的专业分享,激发了物理学子探索未知、投身科研的热情。物理学院院长司宗国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与中科院高能所、物理所等机构的联合共建,推动学术资源共享,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和精准就业渠道拓展,为物理学科发展注入更多活力。